1930年代,何香凝在上海家中作画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收藏
□蔡瑞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传到法国,辞职出国游历两年多却一直关注着国内时局变化、正客居巴黎的何香凝,“海外闻讯,悲愤填膺”,即刻决定起程回国,共赴国难!同时,她致函上海友人说,东北抗日必会造成大量伤兵,所以回国后打算组织救护队,“参加全国反日救护死伤工作,以尽个人责任”,但“此事需用经济甚多,拟届时开一书画展览会,将向存书画出售,以作此项费用”,并向友人征集画作,“请即书就屏幅多张”,以收“多多益善之效”。
11月28日,何香凝回到上海,12月6日邀请知名画家、名流数十人召开第一次筹备会,会上由何香凝先作报告,说明展览会反日救伤的主旨,款项将一部分捐给东北抗日义勇军,一部分筹备“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组织招收青年妇女经培训后能投身前线救护工作,“发扬妇女爱国精神,以尽国民救国责任”。她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热烈讨论和响应,会议推定何香凝、郑洪年、叶恭绰、钱瘦铁、刘海粟、贺天健、王济远、柳亚子、黎沛华等18人成立了常务委员会,次日第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加推蔡元培、潘公展为常务委员,设立销券、征集、宣传、总务四部的工作架构,由叶恭绰、郑洪年担任销券主任,刘海粟、钱瘦铁担任征集主任,汪英宾、贺天健为宣传主任,李祖韩、朱少屏为总务主任,总揽全局者何香凝。12月11日,正式公开发表《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称她“将积存时贤墨宝,并香凝个人历年所作画件举行展览会,悉数变价出售,即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大声呼吁“东北事起,瞬逾两月……此而不抗,何以图存!”
展开剩余85%12月28日,“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正式开幕,展出书画作品700多件,原本预备展出4天,后延期至新年的3日。开幕当天,会场“参观者纷至沓来,有二千余人之多,拥挤不堪”。每日午后,均安排名家即席挥毫,“书画家多就会中对客挥毫,围而观者,往往如堵”。现场还有吸引人的抽奖活动,除可抽取美术印刷品外,还有机会抽得何香凝和各画家的小品。每天到会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争相抢购画作,有的人还天天买票进场支持,“精益眼镜公司张士德君,日往伫观,不觉其惫,自言仿佛已成癖嗜,亦为画展佳话”,气氛热烈,轰动一时。何香凝热情洋溢地穿梭其间,现场又不时应邀与各画家合作绘制多幅作品供观众选购。七天展览会共筹得两万二千多元善款,取得很大成功。柳亚子以“健儿塞北横戈日,画客江南吮墨时”的诗句描述义卖救国的画展盛况。何香凝非常欣慰,柳亚子向她表示诚挚祝贺时,何香凝则由衷地说:“这是中国人高度爱国热情的胜利!”
确实,展览会从第一次筹备会到正式开幕不过二十余天,不是策划有方、动员有力、组织有序,绝不可能达到如此规模和效果。除了能书善画的名家众多,有上海各界名流捧场,更得益于何香凝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号召力。首先她带头捐出了原来预备继续为仲恺农工学校筹措办学经费的所存时贤墨宝和个人作品三百幅,并出二千元购券(门票)。其次,她一呼百应,上海数十名文艺界名家直接参加筹备工作和捐献作品,动员了北平、天津、广东等地画家捐献作品,使展览会影响力超越了美术界,延伸至新闻界、政界等多个领域,参与者包括黄宾虹、王一亭、刘海粟、叶恭绰、张大千、张善孖、王济远、钱瘦铁、贺天健、包振玉、谢公展、朱少屏、李秋君、李祖韩、郑曼青等上海名家和齐白石、金潜庵、萧谦中、周肇祥、邵逸轩等一批北平画家。何香凝还与刘海粟、钱瘦铁联名致电广东书画名家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张坤仪等“代征时贤作品”,朱执信夫人闻讯捐出了朱执信的遗墨四幅。再次,组织有力,展览会规模空前,直追1929年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12月29日《申报》以《何香凝画展开幕》为题报道了展览会盛况,一时轰动海上,“参观者日达数千人,而大小各报,亦鼓吹赞助甚力”。不仅捐画且从始至终主持宣传部事务的贺天健说:“廖夫人发起的画展,海上画界一时景从,有若万流归海。”此前他也曾为水灾等慈善捐画逾千元,但感到都不及这次“欣慰愉快”,关键在于“救国抗日之举,固人同此心也!”
归根结底,在于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的抗日救国主旨说服了“人同此心”的爱国民众和各界人士,还在于何香凝登高一呼动员了大家,率先垂范凝聚了大家,组织有力成就了大家的共同心愿,都实现了以自己的能力和方式为抗日救国出力的愿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时候了!”艺术家们之所以捐画参与支持展览会,各界人士争先恐后抢购画作,最根本在于国人的救国抗日之心是相同的!
整个抗战时期,何香凝一直为呼吁团结抗战、抵抗到底而奔走,她还多次参与和组织前线慰劳、伤兵救护、救济难胞、抚恤烈士遗孤等救国义卖书画活动。1936年11月,她再次在南京主办了一场大规模的“救伤救国书画展览”,张大千、张善孖、黄宾虹、王一亭、陈树人、经亨颐、于右任、叶恭绰、刘海粟、李祖韩、李秋君等一众名家支持,其中展会上以何香凝、陈树人、经亨颐合绘,于右任题跋的《岁寒三友图》系列作品二十多幅,是会场最令人瞩目的作品。展出期间参观者近十万人,所有书画作品被订购一空。何香凝多次面对黄埔军校学生和前线抗战将士讲话或者发文,坚决反对蒋介石当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鼓励他们要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战,强调:“我们的血应该为求中国自由平等而流,应该为打倒帝国主义求民族解放而流”!
1937年9月,何香凝发电报勉励身在延安的儿子廖承志“汝须努力奋斗御敌,勉为政府抗战后援,以竟汝父遗志”!《救亡日报》刊载此电文时,编者田汉加跋说:“寥寥数语,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不特为中国民众之光,亦为世界母性之楷模。”正因“有母性如此,中国不可亡也”!何香凝正是千千万万送儿上战场的中国母亲的典型代表。母子同心,廖承志在信中对母亲说:“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唯有依靠于全国的母亲们、女儿们、儿子们,能够忍受当前的难过,能够抹下满眶的热泪,去为祖国的命运拼至最后一滴血。”毛泽东致信何香凝,赞扬“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伟大的抗战精神时指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336页)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每一件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继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团结奋斗。
(作者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正规配资平台
书画义卖与救亡图存:何香凝的1930年代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11月21日 版次:A06栏目:作者:蔡瑞燕
1930年代,何香凝在上海家中作画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收藏
□蔡瑞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传到法国,辞职出国游历两年多却一直关注着国内时局变化、正客居巴黎的何香凝,“海外闻讯,悲愤填膺”,即刻决定起程回国,共赴国难!同时,她致函上海友人说,东北抗日必会造成大量伤兵,所以回国后打算组织救护队,“参加全国反日救护死伤工作,以尽个人责任”,但“此事需用经济甚多,拟届时开一书画展览会,将向存书画出售,以作此项费用”,并向友人征集画作,“请即书就屏幅多张”,以收“多多益善之效”。
11月28日,何香凝回到上海,12月6日邀请知名画家、名流数十人召开第一次筹备会,会上由何香凝先作报告,说明展览会反日救伤的主旨,款项将一部分捐给东北抗日义勇军,一部分筹备“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组织招收青年妇女经培训后能投身前线救护工作,“发扬妇女爱国精神,以尽国民救国责任”。她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热烈讨论和响应,会议推定何香凝、郑洪年、叶恭绰、钱瘦铁、刘海粟、贺天健、王济远、柳亚子、黎沛华等18人成立了常务委员会,次日第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加推蔡元培、潘公展为常务委员,设立销券、征集、宣传、总务四部的工作架构,由叶恭绰、郑洪年担任销券主任,刘海粟、钱瘦铁担任征集主任,汪英宾、贺天健为宣传主任,李祖韩、朱少屏为总务主任,总揽全局者何香凝。12月11日,正式公开发表《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称她“将积存时贤墨宝,并香凝个人历年所作画件举行展览会,悉数变价出售,即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大声呼吁“东北事起,瞬逾两月……此而不抗,何以图存!”
12月28日,“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正式开幕,展出书画作品700多件,原本预备展出4天,后延期至新年的3日。开幕当天,会场“参观者纷至沓来,有二千余人之多,拥挤不堪”。每日午后,均安排名家即席挥毫,“书画家多就会中对客挥毫,围而观者,往往如堵”。现场还有吸引人的抽奖活动,除可抽取美术印刷品外,还有机会抽得何香凝和各画家的小品。每天到会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争相抢购画作,有的人还天天买票进场支持,“精益眼镜公司张士德君,日往伫观,不觉其惫,自言仿佛已成癖嗜,亦为画展佳话”,气氛热烈,轰动一时。何香凝热情洋溢地穿梭其间,现场又不时应邀与各画家合作绘制多幅作品供观众选购。七天展览会共筹得两万二千多元善款,取得很大成功。柳亚子以“健儿塞北横戈日,画客江南吮墨时”的诗句描述义卖救国的画展盛况。何香凝非常欣慰,柳亚子向她表示诚挚祝贺时,何香凝则由衷地说:“这是中国人高度爱国热情的胜利!”
确实,展览会从第一次筹备会到正式开幕不过二十余天,不是策划有方、动员有力、组织有序,绝不可能达到如此规模和效果。除了能书善画的名家众多,有上海各界名流捧场,更得益于何香凝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号召力。首先她带头捐出了原来预备继续为仲恺农工学校筹措办学经费的所存时贤墨宝和个人作品三百幅,并出二千元购券(门票)。其次,她一呼百应,上海数十名文艺界名家直接参加筹备工作和捐献作品,动员了北平、天津、广东等地画家捐献作品,使展览会影响力超越了美术界,延伸至新闻界、政界等多个领域,参与者包括黄宾虹、王一亭、刘海粟、叶恭绰、张大千、张善孖、王济远、钱瘦铁、贺天健、包振玉、谢公展、朱少屏、李秋君、李祖韩、郑曼青等上海名家和齐白石、金潜庵、萧谦中、周肇祥、邵逸轩等一批北平画家。何香凝还与刘海粟、钱瘦铁联名致电广东书画名家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张坤仪等“代征时贤作品”,朱执信夫人闻讯捐出了朱执信的遗墨四幅。再次,组织有力,展览会规模空前,直追1929年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12月29日《申报》以《何香凝画展开幕》为题报道了展览会盛况,一时轰动海上,“参观者日达数千人,而大小各报,亦鼓吹赞助甚力”。不仅捐画且从始至终主持宣传部事务的贺天健说:“廖夫人发起的画展,海上画界一时景从,有若万流归海。”此前他也曾为水灾等慈善捐画逾千元,但感到都不及这次“欣慰愉快”,关键在于“救国抗日之举,固人同此心也!”
归根结底,在于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的抗日救国主旨说服了“人同此心”的爱国民众和各界人士,还在于何香凝登高一呼动员了大家,率先垂范凝聚了大家,组织有力成就了大家的共同心愿,都实现了以自己的能力和方式为抗日救国出力的愿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时候了!”艺术家们之所以捐画参与支持展览会,各界人士争先恐后抢购画作,最根本在于国人的救国抗日之心是相同的!
整个抗战时期,何香凝一直为呼吁团结抗战、抵抗到底而奔走,她还多次参与和组织前线慰劳、伤兵救护、救济难胞、抚恤烈士遗孤等救国义卖书画活动。1936年11月,她再次在南京主办了一场大规模的“救伤救国书画展览”,张大千、张善孖、黄宾虹、王一亭、陈树人、经亨颐、于右任、叶恭绰、刘海粟、李祖韩、李秋君等一众名家支持,其中展会上以何香凝、陈树人、经亨颐合绘,于右任题跋的《岁寒三友图》系列作品二十多幅,是会场最令人瞩目的作品。展出期间参观者近十万人,所有书画作品被订购一空。何香凝多次面对黄埔军校学生和前线抗战将士讲话或者发文,坚决反对蒋介石当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鼓励他们要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战,强调:“我们的血应该为求中国自由平等而流,应该为打倒帝国主义求民族解放而流”!
1937年9月,何香凝发电报勉励身在延安的儿子廖承志“汝须努力奋斗御敌,勉为政府抗战后援,以竟汝父遗志”!《救亡日报》刊载此电文时,编者田汉加跋说:“寥寥数语,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不特为中国民众之光,亦为世界母性之楷模。”正因“有母性如此,中国不可亡也”!何香凝正是千千万万送儿上战场的中国母亲的典型代表。母子同心,廖承志在信中对母亲说:“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唯有依靠于全国的母亲们、女儿们、儿子们,能够忍受当前的难过,能够抹下满眶的热泪,去为祖国的命运拼至最后一滴血。”毛泽东致信何香凝,赞扬“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伟大的抗战精神时指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336页)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每一件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继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团结奋斗。
(作者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发布于:广东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如何通过杠杆交易实现资本增值?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