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前几周荷兰放秋假,我们一家人自驾去了巴黎。
对于长期生活在荷兰这个“大农村”的我们来说,巴黎简直像另一种世界;有很多好吃、好逛、好看和好玩的,多得让我们一下子都有点应接不暇。
我们虽然住在离市中心有些距离的地方,但周边的热闹程度依然远胜在荷兰的日常:街上人来人往,商店灯火通明,夜晚的娱乐方式也丰富多彩。
好久没来到这样热闹的地方,还有点不习惯。
相比之下,荷兰可无聊太多了。
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影院少得可怜,KTV和娱乐城几乎没有,更没有人声鼎沸的夜市和香气四溢的美食街。
晚上六点过后,店铺和超市几乎全部关门,没街可逛,没地方可去,只能宅家里。
展开剩余86%今年回国跟国内好友聊起这里的生活,朋友就问我:“既然那么无聊,为什么不回国?”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
荷兰的生活确实很单调,但也正因为外面太无聊,能从外部世界寻索到的快乐资源有限,反而“逼着”自己不得不向内寻索,把注意力往内收。
慢慢地我发现,从内在获得的满足和快乐,反而更深且更稳。
说到底,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拥有何物,如果内心是空的,即便世界再热闹,也依然会觉得无聊。
而如果内心是丰盈的,即使身在安静的小角落,也能自得其乐,活得精彩。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学习如何与无聊相处,并且从无聊中找回自己。
1
无聊是常态,要怎么面对?
无聊,其实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无法逃避的状态。
正因为会无聊,我们才会想拉上朋友逛商场、看电影、旅游或尝试各种美食;想要向外寻找各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现如今解决无聊的方式越来越容易了,只要拿着一部手机,随时都可以刷视频、看直播、追短剧或看八卦……
只要一觉得无聊,拿起手机,就可以完美地驱赶走无聊的感觉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逐渐失去了与无聊这个状态相处的机会,慢慢也就失去了对抗无聊的能力。
我们以为我们不再无聊了,可实际上,解决无聊的关键并不是往外找刺激,用各种信息与娱乐来填满自己;
真正让人不再空虚的,是把注意力从外界收回到自己身上,让内心慢慢变得丰盈。
生活在荷兰这样特别单调的地方,商场没得逛,娱乐选择很少,想靠外部刺激填补情绪几乎不可能。
久而久之,我开始学习把生活的焦点转回内心,不再依赖外界给予的兴奋感,而是练习从内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当人真的允许自己静下来,让无聊发生,我们内心深处被压住的声音才会浮上来。
那不是看到别人在做,所以我也去做的冲动,而是真的追随内心的渴望去做。
由心而发去做的事情,会带来更长久、也更柔软的满足。
比如,心无旁骛地读一本书,不急不躁;放下手机在森林里走一走,只听见风声和脚步声;晒着太阳什么都不做,让身体和心一起松下来……
这些看似乏味无趣的事情,反而能让人重新感到被滋养。
归根结底,无聊不是要被消灭的状态,而是引导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入口。
当我们不再恐惧无聊,而是学会在无聊里停下来听听自己,生活才会变得更扎实,也更丰盈。
2
无聊本身,就是意义
前几周我们去了一趟荷兰小镇莱顿。
走到中心广场时,我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露天咖啡座几乎座无虚席,尤其是靠近运河边的位子,更是早已被坐满。
看到这些坐在那儿喝咖啡的人,几乎没有埋头刷手机的,也没有人刻意制造什么好玩的事;
他们只是静静地坐着,晒着阳光,看着人来人往,或偶尔抬头望一眼运河上缓缓驶过的小船,和朋友、家人轻轻聊着天。
这大概就是“享受无聊”的样子吧。
什么也不做,也不追求刺激,不消费娱乐,不急着从时间里挤出价值。
只是坐着,看着世界慢慢流动。
表面上看,这似乎并没有带来任何可量化的收获,却让人的内心安静而满足。
原来,愿意放下心去做一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本身就是意义。
荷兰运河很多,我们家附近也有几条,所以经常会看到有人钓鱼。
前不久经过一条运河时,一个年轻人刚好钓上来一条大鱼,激动地把我叫住。
他说今天忘了带手机,想拜托我帮他拍几张照片发给他。
我帮他拍好之后,他却轻轻走回河边,特别小心地把那条大鱼放回了水里。
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这样在河边安安静静地钓鱼,没有手机、没有音乐、没有任何陪伴,只是单纯享受和时间待在一起的过程。
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鱼,却只是拍个照纪念一下,又把它温柔地放生。
从表面看,他忙活了大半天,好像什么也没得到;但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光,是热情,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在一个强调效率和价值的时代,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或许,真正填满我们的,不是那些不断追逐的目标,而是这些乍看空白又无聊的时刻。
3
让孩子享受无聊
我一直认同,无聊是人生的常态。
因为接纳了这一点,所以我并不会把无聊当成洪水猛兽。
相反,我相信,孩子也需要学会如何与无聊相处。
前几周我们开车去巴黎,整整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孩子们被困在狭窄的空间里:
没有平板,没有电影,没有游戏,也没有任何“让时间过得快一点”的工具。
但正是这样的时刻,才让我们学会如何与无聊相处。
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时间,如何在枯燥的片刻里依然保持热情与安宁。
所以当孩子喊“我好无聊”的时候,我通常都很平静。
不急着给他们找点什么做,也不会立刻塞给他们玩具或活动。
当孩子无聊到一定程度,灵感自然会冒出来,他们会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
果然,旅途中孩子们先是拿着小玩具玩起了过家家,玩腻了便一起唱歌、聊天;不想说话时,就静静望着窗外的风景。
很多父母一听到孩子说无聊,就会急着回应:“怎么会无聊?你可以画画、跳绳、看书、玩玩具啊。”
我一般会告诉孩子:“无聊很正常呀,我有时候也会无聊。”
仅仅表达理解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急着给孩子安排活动。
因为越依赖父母安排的孩子,越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面对自己的空白时间。
尤其是手机,更不能成为打发无聊的工具。
孩子一旦习惯了无聊时就玩手机,他们就会失去从无聊中长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机会。
而且手机的诱惑多大?享受过高强度的娱乐刺激,哪还会有人愿意去湖边发呆、钓鱼或晒太阳?
所以,孩子越小的时候,越要让他们有机会练习“和无聊待在一起”。
父母要忍住不插手、不干预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陪着他们度过那一段抱怨、焦躁、抗拒的过程。
发布于:福建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如何通过杠杆交易实现资本增值?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