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强冷空气影响,这两天我市最低气温降至0℃左右!气温骤降叠加入夜转凉,健康风险需重点警惕!
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气温剧烈波动不只是体感不适,更会通过环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给心脑血管系统埋下潜在风险。以下这份科学防护要点请收好!
一、气温骤变,身体面临哪些挑战?
数据显示,脑卒中发病和环境温度变化高度相关。当前气温频繁波动下,人体血管、代谢等机能难以及时适应,调节节奏易紊乱,给疾病发生留下可乘之机。
1
血管:随气温“缩扩”,血管波动藏风险
人体血管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气温骤降时,血管会快速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动脉硬化人群的血管壁易因压力骤增发生破裂,诱发脑出血;同时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若气温短期回升,血管会快速扩张,若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2
生理应激:低温导致身体负荷加重,心脑血管压力升高
展开剩余63%面对突然降温,人体会启动保暖应激机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同时收缩手脚等外周血管以减少热量散失。该过程虽能维持体温稳定,但会使心脏和血管负担加重。尤其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身体调节能力较弱,这种负荷加重易打破健康平衡,可能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症;即便降温后出现短暂回暖,若因升温出汗未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上升,血栓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环境适配防护指南请牢记
1
注意保暖:隔绝寒气,稳住血管
穿衣注意保暖,重点守护头部、颈部、手部、脚部4个易受凉部位——出门戴防风帽、围巾,穿戴手套和厚袜子,避免寒气直接刺激引发血管收缩。室内温度建议稳定在18~24℃,用空调、暖气等设备调节,减少室内外温差;清晨别着急起身,清醒后先静卧5分钟,再缓慢下床,避免体位变化导致血压骤升骤降。
2
调节作息:适配气温变化,给身体“充电续航”
规律作息是身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尽量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中午可根据自身情况,午休30~60分钟,帮助身体恢复精力,提升对低温环境的耐受度。
3
补水+饮食:减轻身体负担,降低血管压力
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重点抓住3个时间点:晨起空腹喝一杯,唤醒血液循环;睡前少量喝,避免夜间血液黏稠;运动前后及时补,维持血容量稳定。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补充膳食纤维。
4
运动:选对时机方式,拒绝过度劳累
运动注意避开早晚低温、大风时段;运动方式以舒缓有氧为主,比如快走、太极拳、八段锦,避免高强度跑跳、剧烈对抗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擦干汗水、添衣保暖,防止受凉。
来源:扬州气象、唐山疾控正规配资平台app
发布于:北京市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如何通过杠杆交易实现资本增值?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